当前位置: 范文大全>公文范文>

_民生类优秀改革案例汇编

泓景文档网 发表于2021-10-11 12:56:04 本文已影响

— 1 —

 民生类优秀改革案例汇编

 目录 积极探索“一站式”多元纠纷化解新机制 ................. 1 严格“六化”机制做到全面防贫 ......................... 5 创新推行“寨管家” ................................... 9 有效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 ....................... 9 “四大体系”织牢医保基金安全网 ...................... 14 创新“三招”全程助力农民工讨薪 ...................... 18 创新推行“双轨制”破教师编制瓶颈 .................... 22 扎实推进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 ................ 26 积极探索城镇老旧小区治理新路径 ...................... 30

 积极探索“一站式”多元纠纷化解新机制

 近年来,省高级人民法院坚持以立体化、集约化、信息化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为载体,通过构建联合各方促诉源治理、联办便民促诉前调处、联审息讼促诉讼化解,形成繁简结合、衔接配套的“一站式”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分层次、多途径、高效率、低成本的多元纠纷解决方案。

 一、联合各方,促诉源治理 — 2 —

 一是建机制,推动关口前移。积极融入党委政府诉源治理整体布局,推动出台《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指导全省法院逐步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将多元解纷工作纳入社会治理体系,把“万人成讼率”纳入平安建设市州考核指标。试点开展行政争议诉前协商工作,通过省司法厅实现与所有行政机关建立案件沟通协商机制。与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联合出台《关于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工作机制的意见》,逐步建立道路交通解纷一体化机制。二是强指导,推动阵地前移。指导各地法院构建以“人民法庭+法官工作站+巡回审判点+司法联络员”的“庭、站、点、员”四位一体的基层便民诉讼服务网络。同时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重点围绕土地权属、劳动就业、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入学就医、社会保障等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进行法律咨询。通过巡回审判现场审案,审理一案普法一片,实现司法职能“重心下沉”,将矛盾纠纷在源头化解。全省法院共建设2126个人民法庭法官工作站(点),源头化解矛盾纠纷。三是重教育,推动重心前移。各地法院结合基层党建工作积极参与无讼乡村(社区、团镇、连队)创建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纠纷。发挥各级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深入村组、行业、系统,各级党员干部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以党性党情释法说理、情感感化,让熟悉本地社情、说话有份量、处事有办法的群众身边人来调处群众身边矛盾,释— 3 —

 放群众自治自理的智慧和力量,使大量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未诉,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二、联办便民,促诉前调处 一是“1+N”联合行业调解。联合政府部门建立行业调解对接机制,对外贯通专业行业调解组织。与省银保监、人社、工商联、自然资源、人民银行、公证、仲裁等多家单位搭建诉调平台,加强金融、保险、消费维权、家事、医疗、物业、道路交通等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力量,提升多元化解实效。二是一体化对接人民调解。各级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引入律师、心理咨询师、担保机构、公证等社会第三方力量,目前已有170余个机构和社会组织入驻。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各类特色调解室800余个,广泛吸纳人民调解力量。三是一站式整合在线调解平台。各级法院通过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开展在线调解工作,对外链接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商事调解等解纷资源,目前已有1107余家调解组织、1288余名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积极推动与省司法厅司法调解平台联调联通,通过线上整合专业调解资源,实现对内与法院案件审判管理系统互联融通,形成线上推送调解确认、调解不成立即立案的分流模式,推动“诉转调”“调转诉”的良性循环。2020年,全省法院累计在线调解案件141717余件、申请司法确认数19732件。

 三、联审息讼,促诉讼化解 — 4 —

 一是依法立案。继续深化立案登记制改革,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起诉当场立案,2020年全省法院当场立案率达95%以上。打造线上线下“两位一体”立案工作格局,实现诉讼服务大厅线下全面覆盖,移动微法院线上全网立案,建立“家门口起诉”新模式。整合现场立案、网上立案、跨域立案、让当事人就近能立、多点可立、少跑快立,打通诉讼服务“最后一公里”。全省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疫情防控暂时关闭期间,通过移动微法院收到网上立案申请2.9万余件,审核率为100%,实现疫情防控期间诉讼服务工作“不打烊”。二是繁简分流。出台《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研究分流的最佳比例,普通程序、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的合理比例,实现分流最大化、速裁最大化、质效最大化。同时,全省87以上中基层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速裁团队,全省法院适用民商事速裁程序审结案件49020件,占审结民商事一审案件总结案数12.48%。三是集约通办。运用移动微法院“指尖诉讼”提速解纷,探索“互联网+手机+审判”新模式,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用智能手机远程立案、线上庭审、跟踪案件进度、领取法律文书。全省99家法院全部联通人民法院送达平台,截至2020年12月,已累计为223669个案件进行了送达工作。与中国邮政商洽集中打印工作事宜,实现异地送达全域集中打印、全程网上办理,成倍节约时间和金钱成本。成立诉讼材料收转送中心,通过购买— 5 —

 外包服务,实现院机关立案、扫描、流转、送达、卷宗归档等工作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整合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移动微法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中心,法官工作站,社区调解室、移动终端、巡回办理等多种渠道,形成立体化、集约化、信息化诉讼服务工作渠道,为当事人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次通办的诉讼服务。

 严格“六化”机制做到全面防贫

 今年初,我市扎实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探索建立脱贫攻坚巩固提升防贫监测预警机制,做到致贫风险早掌控、致贫原因早发现、防贫措施早落实,从源头上筑起防贫“截流闸”“拦水坝”和“防护墙”,实现从“全面脱贫”到“全面防贫”转变。

 一、防贫对象精准化 一方面,明确对象标准。重点把因自然灾害或疫情影响造成收入骤减,因重大变故造成生活困难,因学因病刚性支出大于收入且家庭基本生活无保障,“两无”兜底人口(无劳动能力、无业可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稳定且收入低于5000元以下、有返贫风险的低收入农户等“三因两无一不稳定”对象纳入防贫监测对象。目前,全市通过开展大走访大排查专项行动,共排查出需纳入防贫监测对象3557户13024人,其中防返贫监测对象— 6 —

 2111户7462人,防致贫监测对象1446户5562人。另一方面,规范识别程序。采取群众申请、入户调查、部门比对、村民小组评议、村民代表审议、村级公示、乡镇复核、县级备案等程序进行识别。同时8类情形明确不得纳入防贫对象,即家庭成员中有财政供养人员或高收入行业工作的;在城区因购买商品房、超标准新建住房造成负债过大的,拥有门面出租有固定收入的;家庭拥有小轿车、大中型运输车、工程机械的或长期使用的;子女生活条件较好且有赡养父母能力,单独将父母分户居住,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进入高收费私立学校或贵族学校就读的;拒绝接受驻村干部或有关部门入户调查、核实家庭财产和收入的,隐瞒、虚报家庭相关情况的;因滋事打架、吸毒、故意伤人、违章驾驶引发安全事故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其他需要慎重纳入的情况。

 二、防贫系统智能化 投入资金27万元在全省率先建立防贫监测预警帮扶平台,平台以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信息联通、扶贫行业部门间互联共享、对有返贫致贫风险对象及时发出预警为主要目标,以联动核查管理、防贫帮扶管理、行业数据管理、成效评估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等为主要内容,有效融合公安、民政、医保、教育、住建、水务等部门数据信息,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家庭及时发出绿(监测)、黄(预警)、红(帮扶)三种信号,全时段跟踪、督促帮扶措施— 7 —

 落实。县乡村定期开展防贫识别动态管理,以村为单位建立防贫系统专册,根据监测对象家庭致贫风险因素和实际变化情况,按正常、拟启动、启动监测三类专册管理,及时采集信息并录入系统。目前,防贫系统主体建设完工,已进入全面培训和试运行阶段,4月底将全面完成信息录入并正式运行。

 三、防贫监测多样化 一方面,坚持群众主动申请与干部入户调查相结合,以村为单位划分网格,组建由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党员代表和村民组长组成的网格监测队伍,对拟纳入及已纳入防贫监测对象开展定期走访和一月一次以上的常态化监测,重点掌握家庭成员基本情况、生产生活、产业就业、就医就学等情况,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不脱保、不漏项。另一方面,市、县两级通过大数据筛查,对医疗自付费用过高、教育支出过高、遭受不可抗因素等对象发出预警,及时将监测信息反馈至乡镇,以所在乡镇(街道)为主体,实地对预警家庭进行核查、研判。

 四、防贫政策长效化 一是稳定就业。坚持扶志扶智与扶技扶能相结合,综合运用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扶持创业、基地吸纳等措施,在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扶贫车间用工方面优先组织和使用贫困劳动力,通过因人定培、因产定培、因岗施培,开展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培训10.17万人次,开展职业培训(含线上培训)4562人次,— 8 —

 推动122个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劳动力6802人(建档立卡劳动力1776人),158个就业扶贫基地吸纳劳动力42725人(建档立卡劳动力4429人)。截至目前,全市多举措累计促进建档立卡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39.52万人。二是发展产业。将收入不稳定农户和有致贫风险农户嵌入特色农业产业链,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产业全覆盖,全市225个坝区产业覆盖农户57536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10552人。三是综合保障。全面落实低保、医疗、养老保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等综合性保障措施。探索建立防贫基金和基金管理办法,市县两级财政各承担50建立8000万元稳定防贫救助基金,重点对因灾、突发大病、突发事故等对象进行帮扶;乡(镇)争取各方公益资源,对大病救助、教育扶贫、儿童和老年人及残疾人有针对性开展帮扶;村级探索从合作经济组织或大户实施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提取一定比例收益,建立村级防贫救助基金,对阶段性出现生活特别困难对象进行救助。

 五、防贫调度联动化 坚持构建协同抓、全员扶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建立定期联席沟通会议制度,市、县两级扶贫、农业农村、人社、教育、卫健、医保、住建、民政等部门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分析研判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问题整改责任单位和— 9 —

 整改时限。强化防贫监测预警帮扶数据对比衔接和分析研判,实现信息共享、短板互补。建立联合处置机制,对排查出收入、住房、饮水、医疗、教育等方面4617个需补短问题,同步完成整改1466个,正在整改3151个。

 六、防贫问效常态化 针对过度扶持和扶持不到位的问题,建立县、乡、村三级综合评估机制,重点对防贫监测对象的收支情况、教育医疗保障情况和返贫致贫风险进行评估,实行扶持措施动态管理。对扶持效果不明显的加大扶持力度,对已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家庭收入有稳定来源,已实现或恢复自我发展能力的对象,按程序解除扶持政策(建档立卡脱贫户应享受国家规定的政策除外),持续观察半年后可退出防贫监测,确保政策和资源覆盖到更需要的对象身上。

 创新推行“寨管家” 有效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我县紧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从网格化党组织管理入手,探索出“寨管家”农村基层治理模式,推动村寨治理精细化、规范化,实现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有机结合,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形成“小网格、微治理、大成效”工作格局,切实提升了人民群— 10 —

 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一、主要做法 (一)划分寨子,细化治理单元。突破以往乡村网格化治理一般以行政村、组作为基本治理单元的模式,以村民组为基础,综合考虑历史沿革、地理相邻、利益相关等因素,按照便于组织、管理、服务的原则,将一个村民组划分为一个或多个寨子,对区域面积过大、管理难度较大的村民组进行优化设置,管理范围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在寨子名称确定上,充分尊重群众习惯和意愿,称作“组一寨”“组二寨”。寨子成为最小治理单元,各个单元人数由300—600人减少到100—500人,构建出规模适度、更适应乡村治理需要的农村社区网格体系。全县共有村民组1020个,目前已划分寨子1112个。

 (二)创新模式,构建治理组织。创新采取“3+N”模式规范设置“寨管家”组织架构,“3”是指镇党委指派1名镇干部担任“指导员”,村“两委”选派1名村干部担任“包保员”,从有资历威望、群众认可度高的乡贤寨老中,采取“两推一选”(村“两委”推荐、村民推荐,所在寨子村民会议推选)的方式,推选1名寨长或副寨长担任“管理员”,推选“N”名保洁员、管水员、护路员、安全员、护林员等成员担任具体“管事员”,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服务体系。成员实行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除寨长外),如寨长兼任护路员、保洁员兼任护林员或多人共同担任— 11 —

 保洁员。由“3+N”成员担任寨子的“管家”,有效解决村寨组织弱、群...

相关热词搜索: 汇编 民生 案例